对于楚国,这个创立于三千多年前的国家,大部分人的印象是模糊不清的。人们知道的除了屈原、楚怀王等几个历史人物,恐怕就只剩下一些和楚国有关的成语。“刻舟求剑”、“画蛇添足”、“买椟还珠”,这些成语典故给人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楚人的愚蠢可笑。“楚楚可怜”、“痛楚”、“酸楚”,这些词语更是渲染了楚国的悲情色彩。事实上,真实的楚并非如此。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传承,从大的区域范围划分,就是北方的黄河文明和南方的长江文明。如果说黄河文明以中原文化为代表,那么,楚文化当之无愧是长江文明的代表。对黄河文明的研究相对来说蔚为大观,而同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楚文化,则是在近现代才开始为世人所关注,但是,即使是冰山一角,也令人叹为观止。可以说,时间的漫长距离模糊了历史本来的面目,我们希望通过这部纪录片,能做到的最重要之事,就是让历史不再遥远。
让历史不再遥远,这个看似简单的创作追求实现起来并不容易。在创作中,我们牢牢把握四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简单,即化繁为简
楚国自立国到公元前223年灭国,历经四十几代君王。全盛时期的楚国北到黄河,东达东海,西至巴蜀,南抵岭南。在吸收、融合以及创新之中形成的楚文化、长达八百多年的历史以及数十甚至上百个关键历史人物,要在八集篇幅里呈现的这些内容太过纷繁复杂。我们要做的便是化繁为简。通过梳理历史,我们将楚国八百年历史分为几个阶段:蛰伏萌芽期、图强发展期、春秋争霸期、中衰复兴期、变法争雄期、衰落灭亡期等。每集选取这一历史时期中一个最为关键的人物,讲述这个人物最为关键的一个故事。一个时期、一个人物和一个故事——“一个”原则让这部纪录片叙述节奏显得更加从容,充足的篇幅不仅能真实还原历史情境,放大故事细节,而且能充分发掘事件背后值得深思的历史规律。
第二个关键词:深入浅出
在化繁为简的同时,我们深知不能放弃对历史的思考。歌德曾经满怀敬意地把历史称为“上帝的神秘作坊”。历史不是脱离思想单独存在的。春秋战国的许多史料,过于故事化、传奇化,如果离开了对这些故事背景的深入解读,那么叙述自然就会流为一种儿童读物式的浅显、表面和不得要领。比如楚宋的泓水之战,如果不了解春秋战国时代的战争规则,那么拒绝攻击渡河过程中的敌人的宋襄公确实是一个蠢猪式的历史丑角。然而,如果读懂了宋襄公选择背后的贵族精神传统,我们就会知道,作为殷朝贵族后代、从小受到严格贵族教育的宋襄公,讲究贵族风度是他根深蒂固、深入骨髓的观念。在战争中,他既要取胜,也要赢得漂亮、赢得合理、赢得高贵。甚至在一定意义上,风度大于胜败。
除此之外,我们还希望能够通过解读楚国历史,为观众揭示春秋战国时代一些深藏的、不为普通观众所了解的历史规律,当然这些深入的思考需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表达。比如纵观春秋战国时代的外交关系,我们会发现一个大致的规律,那就是,大体从东向西相邻的秦、晋、楚、吴、越五国,相邻者皆为敌国,而相间隔者都为友国,也就是晋、吴成为一派,而秦、楚、越成为另一派的链式制约关系。吴国是晋国的盟友,而秦国是晋国的敌人。因此,秦国救楚,并不是申包胥哭秦庭这一个人努力的成功,实际上是秦国抵抗晋国霸权的需要。而楚国从一个边缘国家成为霸主之后,却被吴国骚扰得疲于奔命的事实,表明了中国文明发展的一个规律:那些本来的边缘国家一旦充分中原化后,就必然成为身边另一个边缘国家眼中的猎物。这一规律后来一直到明清易代,仍然显示出它的威力。而楚国最后为秦国所灭,也说明了这个残酷的规律。在战国七雄中,秦国文化是最独特的。很大程度上,它是一种草原文化。秦国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秦国的所有著名丞相,几乎都是从其他国家聘来的。战国七雄中,秦国文化是最野蛮、最缺乏人道主义精神的。同时,秦国也是最功利的。而楚文化的特点是开放性、兼容性和创造性、人道性,楚文化发展到后来,充分显示了文明之美。然而,正如蛮族灭了罗马,在中国,也是野蛮战胜了文明。这就是历史的诡异之处。
在《楚国八百年》这部纪录片中,我们尝试以“史”为经叙述故事,以“物”为维透视文化,以现代场景关照历史。本片叙事上以独特的视角切入,以点带面,连缀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用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人们熟悉的历史,淘洗新材料,发掘观众从未触及的真实细节。
我们不是戏说历史,但却能让历史收起严肃的面孔,显得平易近人。同时,我们还着力于打通中西历史,把楚国史放到全球史、乃至人类史角度下去观察和读解。比如,在分析贵族精神的部分,我们就重点分析了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贵族,和欧洲中世纪的贵族,在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上的惊人相似性。而春秋战国的合纵连横,则与近代以来欧洲外交的均势理论不谋而合,这进一步说明了中国文化的早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