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纪录片首闯贺岁档 《味道中国》排片惨淡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29日 08:57 | 来源:中国纪录片网 | 手机看新闻

本月23日,历时两年拍摄制作的美食纪录电影《味道中国》上映,作为国内首部在贺岁档上映的纪录片,排片量少、首日票房40万元使得它难以避免影院“一日游”的命运。而就在最近,韩国纪录片《我的爱,别渡过那条河》却在其本土大热,周票房一度超过《星际穿越》。纪录片本是电影的“长子”,世界上第一部电影《工厂大门》就是纪录电影,但现在却沦落成了故事片的“穷兄弟”,观众的观影习惯以及其制作、营销方式都有待改进。不过,随着亚洲纪录片的整体成长,国内对纪录片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味道中国:两年时间制作的“年夜饭”
    《味道中国》是国内首部美食纪录电影,也是首部征战贺岁档的纪录片,影片按照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二十四节气 ,花费两年时间,走遍国内13个省市,寻找20种“中国味道”,号称是一桌“银幕年夜饭”,聚焦美食背后的故事,挖掘那些即将消失在历史深处的传统手工艺。
记者从片方获悉,2013年初《味道中国》就成立了导演组,黄瀛灏、张伟、王冰、金莹四位导演和摄制团队一起,驾马车、穿雪原、乘舢板、上滩涂,穿越四季、行走江湖。总导演黄瀛灏同时也是上海东方卫视纪实频道《纪录片编辑室》的总制片人,他透露,《味道中国》的缘起是要做一个有关远去的味道和消失的味道的主题纪录片,其中拍了十几个手艺人,包括烤乳猪、挂面、江西年糕和长白山的酱等,除了展现民间艺人的坚守,还讲述人与食物以及人与人之间在情感上的联系、传统饮食文化中的生活智慧。
    片中,有人坚持用古法制井盐,有人专心制作故乡泉水浸润的豆腐衣,更有人靠不断手工捶打做出最有弹性的潮州牛肉丸,其中,在豆腐衣的故事中,主人公事业失败回到老家,突然领悟到故乡的水土才是美食的真谛,于是他扎根家乡,将特产豆腐衣热销全国。
整个摄制组每天拍摄长达18个小时,为了拍出好的画面,工作人员经常从清晨一直工作到次日凌晨两三点,最多的一天甚至达到了22个小时。在拍摄长白山的日出时,摄制组人员与拍摄对象只睡了2个小时,4点钟就起床赶往山上拍摄。摄制组在雪地里站了整整3个小时,衣服被雪水湿透,终于捕捉到了唯美的日出景象。
    做铺路砖:票房遇冷匆匆“一日游”
    本月23日,《味道中国》上映后,大多影院只排映了一两场,且多是上午或深夜的非黄金档场次,最终,这部纪录片的首日票房仅有40万元,在多地的影院都是匆匆“一日游”后就下线了,仅上海地区的一些影院每天固定安排一两场的放映。
    贺岁档目前有《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第七子:降魔之战》等好莱坞电影热映,竞争激烈。对于为何挑选在如此拥挤的贺岁档上映,片方人员表示,是想在过年前让大家感受到年味儿。黄瀛灏说:“ 我们这部影片是2014年拿到纪录片龙标的,也是第一部登上院线大银幕的中国美食纪录电影,这是一次尝试。”他更愿意把《味道中国》看作是通向纪录片电影在中国的一块砖,“只有每块砖都铺好了,才能打开一条路”。
    《舌尖上的中国1》电视纪录片的执行导演任长箴认为,与这两年纪录片在荧屏上受到的关注相比,纪录片的院线化,在观众欣赏习惯的养成和影片制作质量的提升上,还都需要时间。看过《味道中国》后,也有观众表示,与《舌尖上的中国》等电视美食纪录片相比,并无明显的突破,依然是“吃货心中妈妈的味道”,也叙说了美食背后许多聚散离合的故事,摄制组所到之处的风光也俨然成了“半部旅游风光推介片”,最后也都让人悟出“山珍海味不敌家的味道”。
    任长箴认为,不论票房如何,推动更多纪录电影公映是培养“好观众”与“好制作”的必由之路,“纪录片是给有一定的欣赏层次和有一定的心理感受的人看的,这也反过来督促纪录片品质的提升,会逼着纪录片导演进入电影的节奏,使用电影的语言”。

channelId 1 1 1
热词:
编辑:杨硕 责任编辑:
860010-111809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