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上午,纪录片《卢作孚》研讨座谈会在重庆北碚区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北碚区委区政府、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联合纪录片行业共同组织。来自国家广电总局相关部门、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中国纪录片网、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西南大学、四川美院的专家学者及卢作孚先生家属代表等,出席研讨会。
研讨座谈会现场
会议由广电新视点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张延利主持。会上,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党委委员、副总编辑、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会长黄翔与北碚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永分别致
辞。播放完纪录片《卢作孚》的精彩片段后,该片总导演徐蓓分享了创作历程和感悟。她说:片子结束以后,跟我以往的心情不一样,我总觉得这个事还没有完,我希望卢作孚先生能够有更多的“流量”。希望一起努力,能够延续这个片子,或者延续卢作孚先生的影响力。
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党委委员、副总编辑、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会长黄翔致辞
北碚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永致辞
纪录片《卢作孚》总导演徐蓓分享创作历程和感悟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认为:创作团队把卢作孚先生放到一个中国的大背景下之下去进行人物塑造,就有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创作方法。纪录片利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创造历史氛围,同时用了动画采访、情景再现,使得它有了纪录片的特性,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特别是在声音上面,历史文献声音、第一人称叙述声音、第三人称旁白,加上几首歌的使用,共同创造了一个丰富的声音空间,这个纪录片是我看到的纪录片当中声音空间特别多层次的一个作品。
尹鸿教授发言
西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卢作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潘洵肯定了创作团队与学术研究机构的紧密联系,因此,在史料选取、史实还原,观点呈现方面,主创团队保持了严谨客观的立场,能够尊重历史事实,避免主观偏见和过分解读。《卢作孚》是一部优秀的人文历史纪录片,对于传承弘扬卢作孚爱国企业家精神,助力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潘洵教授发言
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杨乘虎教授认为:创作团队把卢作孚先生一生的探索与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命运兴衰放在一起,让我们能够看到中华文化传承至今,绵延不绝的这样一个儒家精神的根脉和骨架,可以看到卢作孚先生一生爱国的根本立场,兴业的毕生追求以及造福民生的一往无前和救国于危难的这种义无反顾,这些都极大丰富和提升拓展了企业家精神。宣传片里讲了那么多“怎么办”,这既是历史之问,也是今天的时代之问。这样的历史追问和发问,就有了非常鲜明的时代精神,这个时代精神不仅仅让我们看到了广阔的时代风云,也看到了今天卢作孚先生的思想在今天的价值。谈到重庆的纪录片,杨教授认为这些作品一直在表达大江大河的一种胸怀和境界,既有传记体风格,也不脱散文诗的风格,是探索中国式纪录片的一种美学表达。
杨乘虎教授发言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田维钢在座谈中,盛赞徐蓓导演在真正理解了卢作孚先生的基础上,带领创作团队仿佛和卢作孚先生进行了一场跨时空的心灵对话,“我们纪录片很多是官方叙事,宏大叙事,或者一些独立制作的反映小人物的悲情故事。但真正讲主流人物的故事,真正把主流人物的命运起伏,以及把人物的命运起伏和国家、社会和历史结合起来的不多。而我在看纪录片《卢作孚》的过程中,我还知道了民国前后,一直到建国前后川渝的历史与中国的历史,因为人物的历史和国家历史是在同频共振的,真正的故事不是个人的,或者个体的东西,一定是国家和社会民族有关联的,这一点这个片子中做得非常好”。
田维钢教授发言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高级编辑,广播电视学系主任唐俊从该片的立意层、叙事层和符号层三个方面分析了本片的特点。他认为,本片立意高远深刻,叙事上采用“新历史主义”的方式。片中除实拍、影像资料、情景再现外,还有不同风格的动画、版画、漫画和素描等各种元素,且包含了一些后现代主义的表达。如此让作品既沉稳厚重,又活泼灵动,消解了传统历史人物纪录片易产生的沉闷感,契合了网络时代年轻人群的审美。
唐俊教授发言
四川美术学院史论系教授,著名文艺评论家牟群认为:这部纪录片把卢作孚这个人说透了,对很多历史都有了交代,都有了剖析。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守广见证了本片的创作过程,他认为:创作团队站在一个时代的高度,打造宽阔的视野,用他们卓越的见识,凝聚在片子里面,为观众留下了无穷的回味和思考空间。片子带有浓厚的巴渝特色和时代气息。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潘家恩先生认为;以卢作孚的方式拍卢作孚,是一种突破。
牟群教授发言
张守广教授发言
潘家恩教授发言
在谈到《卢作孚》的深化运用时,专家们一致认为:纪录片《卢作孚》具有制作一部纪录电影的基础和潜质,并具有很好的海外传播的特点,建议制作多语言版本,让卢作孚先生走向世界。西南大学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副馆长,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郑劲松先生建议:我们北碚可以制作一部作孚先生的戏;开通一条北碚至磁器口的民生轮旅游轮船。
郑劲松副教授发言
中国广播电视报刊协会会长、《广电时评》杂志总编辑杨杰在总结发言中指出:纪录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卢作孚先生的生平,让我们看到了企业家精神和爱国情怀完美的融合,启示广播电视节目应该更多地关注那些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通过他们的故事,激发观众的爱情热情,弘扬正能量。纪录片《卢作孚》的成功,不仅是对卢作孚个人的致敬,更是对卢作孚精神的一次深刻诠释和传承。
中国广播电视报刊协会会长、《广电时评》杂志总编辑杨杰发言
会议主持人广电新视点中心常务副主任兼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张延利在总结时谈到,《卢作孚》作为渝派纪录片领域的新典范,始终秉持着深沉且一贯的人文关怀精神。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这部作品不仅让观众在观赏过程中得以享受艺术的魅力,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性中那份耀眼的光辉与不屈的力量。它深刻地启示我们,无论是历史上功勋卓著的伟人,还是现实生活中平凡朴素的普通人,他们各自的故事都蕴含着无尽的价值,值得我们细心关注、耐心倾听并深刻感悟。这种深刻的人文关怀,不仅为渝派纪录片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风采,更使其成为一座沟通历史与现在、现实与梦想的坚实桥梁,具有深远的意义。
广电新视点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张延利发言
2024年8月25日,大型纪录片《卢作孚》登陆央视、重庆卫视和爱奇艺平台,迅速登上纪录片热度飙升榜第一位,位列蓝鹰平台热播电视纪录片融合传播指数榜第一,央视纪录首播,收视率达到同时段收视目标的109%。重庆地区每集平均收视率0.411%,各集均列同时段地方卫视节目收视率第一。
本片播出后,有观众留言称:“该片既是卢先生的人生赞歌,更是一部时代的交响曲”。“展现历史情境中的人物时,或局部再现,或用别致的插画,或以优质动画,努力构建出具有当下风格的影像生态,让厚重的历史人物传记片有了年轻的表达,生出当代价值的光辉。”。“生动活泼的画面令《卢作孚》成功破圈,在年轻群体中广受好评完成了影像书写民族企业家精神内涵、是对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影像表征体系的一次卓越贡献。”有的年轻观众还表示:“居然还有这么温馨的漫画和插曲音乐,简直哇塞了!!!”;“明明是摇滚,可为什么眼泪夺眶而出?”
播出结束后近一个月,对于纪录片《卢作孚》的关注仍然在持续。本次研讨会的召开,将进一步扩大和深化纪录片的影响,更好地发扬和传播卢作孚先生的爱国企业家精神。
研讨座谈会专家合影